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看本书之前,你需要纠正某个潜意识

梦想岛中文    明末朱重八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下面是我转载来的一段文字,我想…你在看任何一本历史书之前,都有理由读一读这一段文字,他对于你正确地认识历史,会非常有帮助!

  蒙洛迪诺讲了个很有意思的笑话。说有一个白人天主教徒来到天堂门口想要进去,他跟守门人列举了自己的种种善行,但守门人说:“可以,不过你还必须能够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哪个单词?”“上帝。”“GOD。”“你进去吧。”

  一个犹太人来到天堂门口,他同样被要求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守门人考他的单词仍然是“上帝”。这个单词非常简单,所以他同样拼写正确,于是也进去了。

  故事最后,一个黑人来到天堂门口,他面临同样的规则。但是守门人让他拼写的单词是“捷克斯洛伐克”。

  这个笑话的寓意是,像我们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收信息都有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我们根本不看。我的门槛就相当高,谁想向我说明一个什么科学事实,我一般都要求他出具学术论文。比如作为一个爱国者,我对中医的存废和转基因的好坏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特别关注相关的论文。然而就算是论文也有好有坏,要知道有的论文根本不严谨。所以一篇论文质量好坏,我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达到我的标准才算得上是严谨的好论文:

  如果这篇论文是说中医有效的,我就要求它拼写“上帝”。如果这篇论文是说转基因无害的,我就要求它拼写“捷克斯洛伐克”。

  你不用笑我,你也有同样的毛病。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有人拿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做了个实验。研究者根据某个容易引起对立观点的议题,比如是否应该禁枪,伪造了两篇学术报告,受试者随机地只能看到其中一篇。这两篇报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写法都完全一样,只有数据对调,这样其结果分别对一种观点有利。受试者被要求评价其所看到的这篇报告是否在科学上足够严谨。结果,如果受试者看到的报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观点,那么他就会对这个报告的研究方法评价很高;如果是他反对的观点,那么他就会给这个报告挑毛病。

  去年方舟子大战韩寒,双方阵营都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寻找证据,写了各种“论文”,来证明韩寒有无代笔。有谁见过任何一方说本阵营的论文不够严谨么?他们都认为对方的论文才是胡扯。这远远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我反对一个结论而你支持,那么当我看一篇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文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去看,就会认为这个论文不行;而你,因为支持这个观点,则会认为这篇论文很好——如此一来我不就认为你是弱智了么?于是两个对立阵营都会认为对方是弱智。一切都可以在潜意识发生。

  列出上面这篇文章是希望读者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历史人物有好有坏,每一个人心中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评价。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很坏,就看不进说他是好人的评价,这是你的潜意识在拒绝,但不并代表你所认为的东西一定是正确的。

  历史人物究竟是好是坏,请不要太过轻易地定论,因为…我们没有定论的资格。

梦想岛中文    明末朱重八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