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十二章 水鬼(四)

梦想岛中文    种玉
🔊点这里听书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浏览器

  孙纯拿起手边的一件小碗,向段六爷扬了扬,“六爷,我早挑好了,就是想请您指点指点呢?”

  碗比日常家用的略小一些,内壁用青花绘以串枝花卉,外壁则施以酱色釉,这种装饰与施釉方法有个学名,叫外酱釉内青花折枝花卉纹碗,在18世纪外销瓷中最为常见。

  三个女人凑上前,虽是外行,但她们也都看得出,这一件比她们手中的碗、盘比起来,要粗糙多了。霍远阁看到的更多,这件碗的釉面光泽很差,估计是在海底泥沙暗流中反复淘磨的缘故,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询问的目光轮流扫过孙纯和段六爷。

  “哈哈,老四,你小子是考究我老头子的吧?”段六爷接过孙纯手里的小碗,“这批货里,这件外釉内青花的小碗我琢磨的时间最长。我估计这玩艺儿不是沉船上的货物,可能是船主的日常用品。”

  霍远阁点了点头,他的猜测和六爷的判断差不多,抬眼看看孙纯,那娃娃脸上也是一副恭敬的表情。“这小子也学会精巧地恭维人了。”他心时偷偷笑了,可脸上仍是那副如梦方醒的表情。

  “咱们中国的青花瓷器,最先是被阿拉伯人运到欧洲的,而率先仿制出青花彩瓷器,据考证是意大利人,他们仿制出的青花瓷器,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蓝’。这件小碗,也算得上‘阿拉伯蓝’的精品了。”

  女人们对什么仿制品不感兴趣,见男人们说的越来越专业,恺蒂忍不住插口说:“六爷,您说的海捞瓷是不是就是沉船上的瓷器啊?您的这批货是派人从海底捞上来的吗?”

  又是一阵招牌式的笑声,不过这次段六爷没有马上回答恺蒂的问题,而是引领着众人走到屋后的院落中。

  这是个不太大的花院,几棵大树,将院子笼罩在浓荫之中。段六爷招呼年轻人在一个石桌旁坐下,那个黑黑的女菲佣端上饮料—冰镇的绿豆汤。段六爷一大杯凉汤下肚,才兴致勃勃地说:“人们把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为香瓷之路,因为通常一艘普通的中型商船就能装上上万件瓷器,现在有人说一艘船十个墓就是这个道理。”

  这番开场白,别说孙纯和霍远阁,就是三女这几天来也听得多了,可谁敢在这时打扰老人,都是一脸崇拜地看着六爷慢条斯理地又喝下一口绿豆汤,清清嗓子继续聊了下去:

  “刚才黑丫头问了,我这批货是从福建走私来的,现在专门有人做这个。在玩古的人里,我只算是个捧瓷的,太专业的问题你们得问老四。我也是听人讲的,这海捞瓷算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一个分类,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非常多,自然沉在海里的也多。国外的海捞瓷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一直有一批收藏家密切关注着从古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国内是这一二年才有人对海捞瓷产生兴趣。”

  “六爷,几年前我在考古队的时候,曾去福建看过,那一带沿海暗礁多,确实有不少沉船。可是当地政府了解这个情况,检查得非常厉害,怎么现在盗捞的这么多呢?”来了解福建当地的情况,才是霍远阁带孙纯来这儿的目的。见老人打开话匣子,他见机立刻问道。

  段六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目光转向孙纯,“老四,你给估估价,我这批货能拍卖出多少?”

  孙纯低下头盘算了一会儿,“将军罐和青花大盆应该能拍出百万左右,那十几件凤尾樽、筒花觚、高足杯,价格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剩下的就拍不出什么价了。”

  孙纯主持的《鉴赏》节目,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给古董收藏者的宝物估价,耳濡目染,孙纯现在对古董的价格,算得上绝对的专家了。

  六爷轻轻点了点头,“和我估摸得差不多,这批货大致在三百万到四百万之间。我收这批货花了八十万,除去中间人挣的,捞这批货的人大约能赚到六十万。四个大件应该是每件五万,小件在二千左右。据说这是四、五个晚上捞出来的,你们算算,这是不是无本买卖?”

  几个人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这暴利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从内地走私文物到香港,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吧?过去简单,不外是那些几种方式,一是自己携带出关,二是花钱雇人带出关,老手更是有相熟的菜农,他们常来常往,把文物放在装菜的背篓中就带出来了。”

  段六爷仰着头,像是陷入回忆当中,“那时货少,一个人也带不了几件,还全是小东西。现在就厉害了,我这一批货就是集装箱夹藏过来的,另外通过邮递快件渠道运过来的货也很多。”

  “这,这不是犯罪吗?”杜昔像是鼓足了很大勇气,怯生生地问道。

  犯罪!无论是私自打捞水下文物,还是走私,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孙纯作为一个文物鉴赏栏目的主持人,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这也正是他对于去福建的最大隐忧。

  段六爷又一次哈哈大笑起来,不过这一次的笑声里,孙纯感觉到一丝无奈、一丝沉重。

  “犯罪?!老头子当然知道。内地的海关对5的出境货物进行抽查中,一年能查出个几千件文物,还基本是河南、陕西和甘肃几个地方的田野文物,那家伙大,不好藏。可像海捞瓷这样的东西,便于伪装,基本查不出来。谁知道一年走私到香港的文物有多少?我只是知道,我要是不买,他们肯定会找出第二个、第三个买主来。”

  孙纯见老人的情绪有些激动,连忙接上说:“去年我在欧洲,一件一尺高的唐三彩马才1500欧元,听说20年前,这样的马要上万欧元,价格下跌的原因就是走私太多了。”他的目光温柔地看向姗黛,在他的那段情绪低谷期,正是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人陪伴着他,开解着他。

  霍远阁也是点点头,“现在在香港,内地的彩陶罐也不值什么钱了,同样也是走私过多的原因。”

  “那海捞瓷会不会也跌得不值钱了?”恺蒂浑没有注意孙纯和姗黛间的眉目传情,地为她刚刚入股的新公司发愁。倒是冷眼旁观的杜昔有了一丝明悟,她的老板和这洋女人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她原来想像的那么简单。

  恺蒂心急火燎的样子让男人都笑了起来,孙纯拍了拍她的脑袋说:“你放心。瓷器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并不长,大约是宋代开始成型。明朝以前,由于用于制造瓷器的“高岭土”非常稀少,制造工艺也比较复杂,所以瓷器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平民百姓是不得使用也使用不起的。一直到了明代,瓷器制造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海上贸易也发达和活跃起来。据说17、18世纪的欧洲,家里摆几件中国瓷器,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像你手里的这个碗,当时最少值几百斤谷子,现在嘛,恐怕要几千美金。一条沉船至少也是上万件瓷器,你算算值多少钱?对我们而言,捞上的不只是瓷器,还是黄金。”

梦想岛中文    种玉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