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零五章 铁面御史海瑞,知行合一徐阶

  自嘉靖二十年五月以来。

  天子朱厚熜正式避居大内,不再视朝。

  军国重务,由内阁与诸臣共议。

  内阁依旧是首辅严嵩、次辅夏言。

  诸臣之中则以原侍讲学士,后晋翰林学士,掌翰林院事海玥为首。

  天子不上朝会,仍重讲学,作为唯一能以学士身份面圣的官员,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由此为朝堂三大巨头。

  六部事务,皆在其掌控之下。

  不过这三位的政见,不说是亲密无间吧,只能叫南辕北辙。

  首辅严嵩的目标十分明确。

  河套之役并未结束,俺答部提前撤出前套平原,保留了族中精锐,坐拥精骑数万。

  大明与蒙古草原势力的对抗并没有结束。

  驱逐鞑虏,比起收复交趾,意义都要重大。

  因此严阁老提议再接再厉,出兵塞外,一举击溃土默特部,保边地二十年太平。

  次辅夏言坚决反对。

  主动出击和河套驱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出击塞外,首先需要骑兵。

  而明初依赖的骑兵优势,在土木堡之变后严重削弱,边军马匹缺额过半,蓟镇骑兵实际兵力不足账面三成。

  历史上戚继光守蓟州时,主要依靠车营火器防御,野战追击能力极其有限,连他都练不出骑兵,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点大明高层心知肚明,而且仁宣之后本就放弃朱棣五征漠北的攻势战略,九边防线收缩至长城,这个时候再冒险出塞,实在过于乐观。

  所以夏言接受兵部右侍郎曾铣的提议,对蒙古诸部采取分化政策,拉拢除土默特部以外的蒙古部族,联合这群小部落,限制俺答的发展。

  这是有先决条件的。

  灭安南证明大明今非昔比的军事实力,俺答部率众主动退出前套平原的举措,又证明了大明五年经略河套的成功。

  俺答当机立断的撤离,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术,深谙“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道理。

  但在其余看不懂大局的蒙古人眼中,这就是胆怯懦弱的表现。

  趁此机会,可以发动大明通贡的优势,以铁锅的诱惑,令本就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自相残杀。

  双方各执一词,然赞同分化之策的朝臣,远比出塞的要多。

  就连严嵩的心腹兵部尚书毛伯温,都偏向曾铣之议。

  关键在于。

  据说兵部右侍郎曾铣,起初是向严嵩进言,却遭到否决,这才转而投向夏言。

  就有人嘲笑,严嵩是老糊涂了,和他那个草包儿子一样,居然把这般精干的臣子推到对头的阵营去。

  相较于这两位阁老,围绕着塞外争得不可开交,海玥的关注点,则在南方的倭寇上。

  就在这一两年间。

  浙江沿海倭寇的进攻越来越频繁,每伙倭寇的人数也越来越庞大。

  真正的倭人构不成如此规模,沿海的百姓与商贾主动从了贼。

  纠结于这些人是被海禁政策逼得没了生计,被迫如此,已经没有意义了。

  倭寇但凡上岸,就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必须要剿灭干净!

  如此才能确保大明东南沿海的经济秩序,避免商路受阻,民生凋敝,进而影响朝廷的税赋征收。

  钱,是重中之重。

  现在之所以不像大明王朝里面,一群朝堂重臣在西苑的值房里,为了几百万两银子争吵得面红耳赤,再去浙江弄什么改稻为桑,正是因为在新政的推行下,国库逐渐充盈。

  朱厚熜不修道的优势倒是展现出来,这老登相对省钱多了。

  可一旦东南生乱,税收受阻,别说扩大战略优势,河套说不定都要得而复失。

  因此海玥的重点,就在于东南。

  从军事、经济、政治三方面综合施策。

  他重视倭乱,却无法得到严嵩和夏言的认可。

  “俺答的十万控弦之士正磨刀霍霍,至于那些劫掠商船的倭寇?不过疥癣之疾!”

  “待王师踏破汗帐,再调俞大猷南下,不过旬月便可犁庭扫穴!”

  “两位阁老所言,恕下官不敢苟同!”

  海玥据理力争,甚至在对天子讲学之时,都尤其着重东南事务。

  明晃晃地夹带私货,严嵩和夏言很是愤怒,也上奏弹劾。

  双方你来我往,斗得激烈。

  分歧如此巨大,也让群臣侧目。

  就在众人认为,海玥作为少壮派,即便崭露头角,终究不如严嵩与夏言根基深厚,必然让步之际。

  却又惊异地发现,相比起北方的争端尚且停留在纸面,平定倭乱的策略,已经在平稳的执行中。

  只因为。

  以海瑞、徐阶、胡宗宪、赵贞吉为首的一心会成员。

  已然在东南之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海瑞此前巡按浙江、南直隶,弹劾罢免两地贪官至五百余人,时人称为“铁面御史”,后屡屡上呈倭寇战报,奉命整编浙江土兵。

  以其翰林院庶吉士的出身,又是自请出任地方,再有这赫赫功绩,按照正常升迁,接下来完全能直接升任三司衙门的主官,再加右佥都御史衔,出任地方巡抚。

  现在还欠缺些资历,所幸海瑞依旧不辞辛劳地踏过浙江的每一处州县,更是深入兵营,亲自考察过军备战况。

  针对辖区内大明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他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三年努力,浙江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不小的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底子太差,想要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现实,这已经很不容易。

  如今海瑞于浙江的威望,已经不逊于历史上初任浙江巡抚的胡宗宪。

  哦,此世的胡宗宪高中进士后,未能入翰林院,先在兵部任职,后为兵科给事中,今至浙江巡按御史,正跟在海瑞麾下听候调遣。

  与这一组相对应的,则是徐阶与赵贞吉。

  徐阶是一心会元老里,政治资历最深的。

  他是嘉靖二年的探花郎,历史上即便得罪张璁受贬,一腔热血转为隐忍保守,由于出众的从政能力,还是于嘉靖二十一年升任国子监祭酒,嘉靖二十二年升任礼部右侍郎。

  即是说,历史上的这两年,他就要走昔日严嵩的路线,先国子监祭酒再升礼部右侍郎,成为朝堂三品大员了。

  如今没了前面的贬黜史,徐阶是于翰林院外放地方时,就从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做起,后因治水功绩升任按察使。

  未满四十的一省按察使,有此地方履历,中枢再得提拔,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就在海瑞巡按南直隶,要拿下贪污受贿的官员时,那人竟然攀扯到松江徐氏,徐氏族人北上求到徐阶头上,哭诉海瑞听信谗言,缉拿徐氏族人,于当地激发了民怨。

  徐阶并未听信一面之词,而是主动向都察院请示,都察院又派出两位巡按御史,共同审理此案。

  最终海瑞得以清白,污蔑之人遭到严惩,流放戍边,徐阶大义灭亲的名声也传扬开来,却同样遭到了非议。

  在古时不对亲人徇私的行径,确实会受到敬重,但也会受到诟病,尤其是宗族传统浓郁的乡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常态,你一腔热血把同族之人给定罪了,岂不让人寒心?

  徐阶对此也有过迷茫,直到海玥亲笔书信,与之交流心学体会,这才坚定下来。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行如一。

  由此反倒坚定了根除南直隶弊政的信念。

  徐阶是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士,由于本省回避制度,原则上是不可在南直隶任官的。

  然中枢特派职务,如巡抚、总督等临时差遣,可不受回避限制。

  今徐阶以右佥都御史衔任应天巡抚,坐镇金陵,赵贞吉为其副手,督促南直隶防倭战况。

  除了这四位出类拔萃的历史名臣,包括唐顺之、苏志皋、桂载等一心会成员,皆至东南任职。

  由于一心会早早对地方的布局,海玥哪怕未能在中央通过大方略,也不妨碍在地方上的推行。

  “明威兄当真厉害,如今就能与两位阁老分庭抗礼,来日入阁,又有何人能挡?”

  这一日孙维贤来到家中拜访,上茶入座后,便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旋即又道:“陆炳要回来了,我这位锦衣卫指挥使,也当到头喽!”

  自从那一年严嵩兴大狱,诏狱再度填满犯人后,锦衣卫再度风生水起,这几年着实威风了一番。

  可孙维贤终究不是当今陛下的心腹。

  就像是首辅也有过渡之人,当陆炳即将从河套前线回归,他便知晓,识趣的话,是该退位让贤了。

  对待海玥,如今无论是从地位还是手段,他都心服口服,此番作客也不含糊,低声道:“此番前来,有两桩要紧事,需当面禀明。”

  “请讲!”

  孙维贤深吸一口气:“其一,锦衣卫七所千户,近几年抽调了数批精锐,执行的任务,连我这位指挥使都不得而知。”

  海玥抬了抬眉梢,轻轻颔首。

  “其二…”

  孙维贤倾身向前,唇齿间漏出一句简短的话,又迅速抿紧:“建文密藏有进展了!”

梦想岛中文    大明神探1546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