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
高拱从重臣的队伍中走出来,大声喊道:
“殿中御史何在!”
几名殿中御史匆忙走出来,高拱立刻说道:
“妄议龙体者,意图动摇国本,殿中御史还不履职!?”
听到高拱这句话,在场众臣立刻安静下来。
殿中御史则提起笔,虎视眈眈的盯着群臣,这下再没人敢多说话了。
高拱立刻定了调子:
“诸位也看到了,正旦大朝会已毕,龙体无恙!”
苏泽内心翻了一个白眼,但是高拱这句话倒是也没说谎。
隆庆皇帝好歹也是完成了正旦大朝会的全部流程,最后宣读圣旨请身边太监代劳,这其实也是正常的流程,先帝嘉靖就不爱自己念圣旨。
好歹皇帝没有当着群臣的面昏倒。
高拱继续说道:
“诸位都是朝廷肱骨,我大明国本早定,自当知道不必忧虑!”
这句话就有水平了。
即使皇帝出问题了,但是太子已经确定了,高拱的潜台词是即使皇帝出问题,大明的权力继承也是稳定的。
果然这句话说完,群臣的表情也舒展开。
最后高拱说道:
“近日来京师火灾频发,本官和诸位阁臣轮流值守在内阁,各有司衙门也要派人留值。”
这等于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虽然高拱没有承认皇帝的身体有问题,但是群臣又不是瞎了,宫中的消息也终将传出来的。
只不过隆庆皇帝的身体恶化太突然了。
高拱这一番操作迅速安定了人心,在场的所有大臣都是顶尖的人精,大家也都明白,大明的朝局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了。
接下来高拱又请来司礼监的秉笔陈洪,以皇帝名义赐予上朝群臣新年礼物,然后宣布解散了正旦大朝会。
苏泽等一众大臣退场,但是内阁辅臣们却留在了大殿之内,看来是准备进宫查看皇帝的状态。
苏泽心中也有些感慨。
皇帝身体出问题,内阁争权,司礼监内也暗流涌动。
大明最高权力的三个核心,皇帝、内阁、司礼监都出了问题,李春芳内阁时期的稳定风向立刻就变了。
大部分的大臣,包括苏泽在内,自然是怀念那一段政治稳定的黄金时代的。
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更喜欢这样动荡的时期,毕竟混乱才是上升的阶梯。
至于朝局会走向何方,这方世界的历史也已经被苏泽改变太多,苏泽自己也看不清前路了。
正月初三,几道政令从皇宫内发出。
李时珍担任太医令,并且代表太医院公布了皇帝的身体状况。
李时珍的诊断结果是“陛下阴阳失调,又感风寒”,治疗方案是调摄静养,只开了一些简单的药物。
这个诊断结果倒是让朝廷上下安了心。
李时珍是当世的神医,他的诊断结果自然是准确的。
虽然这份诊断结果肯定还隐瞒了很多内容,包括皇帝身体“阴阳失调”的原因,以及皇帝还有没有其他疾病。
但这都说明皇帝并不是能立刻致死的急病。
如果是这样的话,权力交接就不会太剧烈,对朝政自然是好结果。
紧接着,隆庆皇帝又颁布圣旨,由太子朱翊钧代替皇帝出席上元灯会,同时又以锻炼太子为由,将今年的春耕礼也交给太子主持。
这两件事算是暂时安定了外朝人心。
紧接着,皇帝再发圣旨。
今年的会试,以内阁首辅,大学士高拱为知贡举。
内阁次辅,大学士张居正为总裁官。
吏部侍郎吕调阳,出任副总裁官。
又列出了二十名阅卷官,都是翰林出身的官员。
除了苏泽自己外,自己的几位老熟人,张四维、申时行都被塞进了阅卷官的名单之中。
这份名单也同样充满了政治博弈。
知贡举是名义上的主考官,主要负责科举方面的统筹工作,并不是直接的考官,也不负责出题批改之类的事务。
所以知贡举虽然名义上也是考生的座师,但其实论亲近程度,是不如总裁官的。
按理说,高拱是应该做这个总裁官的,而不是让给自己的政敌张居正。
但是苏泽又很快明白了高拱的心思。
总裁官、副总裁官和阅卷官,在会试期间是要“锁院”的。
也就是说,从出卷一直到会试批改结束,他们都要在贡院里锁着,不能和外界沟通。
张居正出任总裁官,那从二月到三月这段日子,他都要被锁在贡院里。
一旦隆庆皇帝在这段时间出现什么意外,张居正就无从应对!
不愧是玩政治的老手!
而副总裁官吕调阳,在高拱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就是他的吏部侍郎。
吕调阳是妥妥的“高党”。
这样一来,也能削弱张居正这个“座师”的影响力。
而这份阅卷官名单,也同样是各方势力的大佬,给自己看中人才的镀金名单。
能够入选阅卷官,差不多等于是准重臣的名单了,等到有了主考官的资格,担任一届主考官,差不多就能入阁了。
大明朝的高级官员升迁就是如此的迅速。
比如张居正,他在嘉靖三十八年,刚刚从正七品的翰林编修,升为六品右春坊右中允。
三年后,嘉靖皇帝驾崩前,他就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接下来等到隆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就立刻入阁。
苏泽比起这些“前辈”来说,也不过是稍微走得快了一点,出名更早一点罢了。
正月十五,今年的上元灯会比起去年规模要小了一些。
灯会上,也多了一些祈福祈寿的吉祥符号,百姓也会购买寿字符,在家中祷告为皇帝增寿。
京师百姓自然知道摊上隆庆皇帝这样一个皇帝的不容易。
隆庆在位期间,解决了北方边患问题,发展京师工商业。
更罕见的是,隆庆皇帝在位期间没有折腾,不像是他的父皇那样兴修宫殿道观,京师百姓安宁了很长时间。
其实大部分君主只要不折腾百姓,好好呆在宫里,百姓的生活都能变好的。
再加上苏泽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改革,让京师成为北方工商业的中心,更加的繁荣。
普通百姓记不住那么多的政策,他们会将统治者的名字挂在繁荣之前,以后都会将君主和这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联系起来。
有关隆庆之治的说法,在民间迅速传开。
当然,官方是不认可隆庆之治这种说法的。
皇帝还没龙驭宾天,说什么“隆庆之治”是不是在咒骂皇帝死?
等过完上元节,苏泽就被召入宫中。
召见苏泽的自然不是隆庆皇帝,而是太子朱翊钧。
自年前开始,太子就从东宫搬回皇宫,年后詹事府也暂停了经筵。
苏泽能被召入宫中,是因为他是通政司的官员,拥有出入宫闱的凭证。
而从正旦大朝会后开始,普通官员就不能出入宫闱了。
苏泽不由得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高兴。
等见到了小胖钧,少年太子的脸色比年前难看了不少。
“苏师傅!”
也许是这些日子承担了太大的压力,小胖钧见到苏泽就眼眶微红,苏泽也有些真情流露,他连忙对着太子说道:
“殿下,外面风寒大,还是进屋再说吧。”
小胖钧揉了揉眼睛,也知道外面人多嘴杂,于是拉着苏泽进入太子寝宫之内。
身边的亲信太监张宏屏退了左右,小胖钧才开始说道:
“苏师傅,父皇在正旦大朝会后就失语了。”
苏泽也是一惊。
他猜想过皇帝的病情,却没想到严重到这个地步。
“李太医怎么说?”
小胖钧说道:
“李太医说,父皇是风疾发作,他施针及时,没有留下其他后遗症,但是失语需要长时间调养才能恢复。”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隆庆皇帝是在正旦大朝会上中风了。
只不过因为抢救及时,所以后遗症就只有失语,并没有造成其他的后果。
当然,对于皇帝来说,失语是很严重的事情。
“陛下还能手书吗”
小胖钧连连点头说道:
“手书没问题。”
“那就好。”
“苏师傅,孤应该怎么办?”
苏泽看向自己的弟子,如今的朱翊钧,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他首先说道:
“殿下,陛下只是生病了,好好调养是能康复的。”
这句话自然是安慰人的话,但是听完之后,小胖钧明显高兴了一些。
苏泽接着说道:
“殿下要做的,就是侍奉陛下汤药,及时向御医了解陛下的病情。”
“剩下的事情,就请皇后和贵妃安排就行了。”
“母后母妃?”
皇后是陈皇后,贵妃就是小胖钧的生母李贵妃了。
按照大明的政治惯例,一旦隆庆皇帝去世,那这一后一妃就会自动升格为两宫太后。
在这种时期,因为皇帝的遗旨是需要太后确认的,太后就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小胖钧连连点头说道:
“母后和母妃那边,孤日日都去请安。”
苏泽点点头,只要做好这些事情,小胖钧这个太子就安全了。
苏泽接着又安慰了小胖钧几句,又给他安排了一些功课,又承诺会带一些解闷的书籍报纸给他,这才从宫中离开。
皇帝失语,这可是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
皇帝作为皇权的执行者,如果他无法将自己的话说出来,那皇权就有可能被其他人控制。
就在苏泽回到了自己通政司的公房后,窗户外传来咕咕咕的声音。
苏泽打开窗户,胖鸽子飞进了屋内。
这胖鸽子落在桌子上,看着苏泽发出一声“咕”声。
这胖鸽子最近也不知道抽了什么疯,竟然喜欢吃上了陈米。
而且它还有讲究,咕一声就是一年的陈米,咕咕两声就是两年的陈米。
好在这胖鸽子基本上也就只会咕一声,苏泽掏出一袋子去年的陈米,胖鸽子这才伸出腿,任由苏泽解开信笼。
这是从皇宫内飞出来的信。
寄信的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张诚。
张诚的信中,也说明了皇帝的身体状况,正旦大朝会后隆庆皇帝就失语了。
失语以后,隆庆皇帝的性格越发的暴躁,就连司礼监秉笔陈洪都被皇帝打骂过。
现在只剩下司礼监掌印冯保还能呆在皇帝身边。
冯保面对皇帝的打骂都能忍受,日夜不停的陪伴在皇帝身边,获得了皇帝的信任。
如今冯保日日夜夜都值守在皇帝的寝宫之中,甚至将司礼监的大部分事务都让给了陈洪。
而陈洪趁机在司礼监专权,开始不断的排挤张诚。
张诚向苏泽求助,询问自己要如何自处。
苏泽皱起眉头,冯保果然是老狐狸啊。
越是皇帝虚弱的时候,他越是贴上去,让隆庆皇帝离不开他。
至于司礼监的权利,司礼监的权利本身就是皇权的延伸。
苏泽提起笔,他也给张诚写去了建议。
他的建议也很简单,既然冯保已经垄断了皇帝身边的位置,这时候张诚也已经挤不进去了。
病人是十分敏感的,张诚强行凑不过去,反而会引起皇帝厌恶,并且让冯保警惕。
所以苏泽给张诚的建议,如果挤不进皇帝的身边,那就凑到陈皇后和李贵妃的身边,利用这段时间。经营好和未来“两宫太后”的关系。
对于张诚这样的聪明人来说,这些话已经足够了。
一旦皇帝驾崩,太子年幼,皇权就会转移到“两宫太后”的身上。
张诚只要能在两人这边取得信任,那新朝的司礼监中,就永远有他的位置。
等到胖鸽子飞走之后,苏泽看向皇宫方向,一抹阴云罩住了皇宫的角楼。
皇宫,内阁。
天黑之后,内阁燃起灯火。
从正旦大朝会后,内阁中始终有两位阁臣值守,今日是张居正和赵贞吉值守。
一名老者,在一群太监的簇拥下,来到了内阁。
“李医令,龙体如何?”
见到老者,张居正和赵贞吉连忙问道。
这老者正是新任太医令李时珍,他在正旦大朝会后果断给皇帝施针,抢救下了皇帝,立刻获得了皇帝的信任,被火线提拔为太医令。
李时珍斟酌说道:
“今日陛下进了汤药,脉象也已经平稳一些。”
张居正说道:
“请李医令登记医簿。”
医簿,就是皇帝的医疗记录,这也是为了方便明日其他阁臣查看的,让内阁所有成员都能对皇帝的身体状况有一个了解。
李时珍登记的时候,一名小太监偷偷靠近张居正,将一个小纸条塞给了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