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丰六年,七月十一。
昭文殿。
丈许木几,上置几十道文书,一一铺陈。
江昭拾着其中一道,注目审阅。
“嗒!“
“嗒!“
珠落玉盘,起若连玉,声起声落。
就在其脚下,三尺书案,上置文房四宝,燕王赵伸拨弄着算盘,小脸严肃的紧绷 着,尽是认真。
约莫十息左右,拨弄声消失。
”十一、十三、六…“
尺许褚纸,上有红、黑两种字体。
红字为标准的馆阁体,甚是清爽工整,不乏一些类似于“36”的字样,却是江昭为其出的题目。
黑字较为散乱,毫无章法,俨然是初学者,其上记载的赫然是算数题的答案。赵伸掰着指头,低声念着,颇为仔细的检查了一遍。旋即,目光越来越亮,就连腰板也挺了起来。
“哈!”
“太傅,伸儿算出来了。”
小手紧攥着一挥,赵伸一声大呼,一脸藏不住的兴奋。
“哦?“
文书轻置,江昭注目过去,一副意外的样子。
“小殿下,竟如此神速?”
“还望太傅为伸儿审阅一二。”赵伸一脸的认真,小手拾起褚纸,恭谨的呈了过 “好。”
江昭温和一笑,拾起褚纸,注目过去。
其上,合十道算数题,无一例外,都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不是“36
”,就是“52”。阿拉伯数字是江昭教的。没办法,真要论起算数,还是阿拉伯数字更为便捷。偶尔也有一些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类似于“昭文馆有六位内阁大学士,致仕三 人,还余几人?”
此外,还有一题“较难”的题目。
今有十,减九,问余几何?
十是两位数。这一题,自然也就涉及到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理论上会涉及进位、退位两种较为基础的数学算法。
当然,硬掰着手指头,肯定也能轻松算出来。
十道算数题,江昭一一扫视过去。
赵伸正坐着,一双小眼睛,紧紧的盯着太傅的面部表情,既是期待,又不乏紧 期待,自然是期待着被夸。
紧张,则是担心粗心大意的算错了题目。
能全对吗?赵伸乖乖坐着,不时紧张兮兮的望过去。好在,紧张的时间并不久,江昭很快就予以了答复。
观其一脸的欣慰,抚须含笑:
“凡此十问,无一错漏,皆对。”
“小殿下,果真是聪颖非常啊!”
江昭不吝称赞之语。
对小孩子,还是得以鼓励教育为主。
何况,就算是真的有压力式教育,肯定也不能是大相公来作恶人。
“嘿嘿!&"
连着两句夸赞,小孩子心性,又岂能忍得住?小脸涨红,尽是欣喜,赵伸小手一挥,一脸的积极:“太傅,伸儿还要做题。”“好。”
江昭平和一笑,也不意外。
近来,赵伸正在启蒙,学文习字。
当然,区区启蒙,肯定不是江昭负责教导,而是国子监和皇后。
老实说,相较于有规律的算数,学文习字无疑是相当“痛苦”。
毕竟,习字的本质,其实就是在背字。
字与字,两者之间,根本毫无规律可言,必须得硬背,初学者学起来,自是不免 难受。
皇后为了让儿子优秀起来,肯定也或多或少都给了点压力式教育。
皇后、太傅!
一边是压力式教育,一边是鼓励式教育。
凡事就怕对比,一旦有了对比,赵伸自是积极性较高。
朱笔入手,江昭徐徐书就。
不一会儿,便已书就了五道题。
“算吧。”
江昭平和道:“五道题算完,奶茶也该煮好了。”
“嗯嗯。”
赵伸小眼睛一亮,拾过题目,连连点头。
“嗒!”
“嗒!“
噼里啪啦,声起声落。
就在这时,一人走近,行了一礼。
“大相公。”
却是司礼掌印太监李宪。
“中贵人。”
江昭平静点头。
他这人,从不主动得罪人。
尊重都是相互的,内官有礼,他自然也不会甩冷脸。
李宪持着拂尘,面上含笑,徐徐道:“官家欲建昭勋阁,择百年名臣二十四人,
特诏大相公入宫,给一些建议。”
“建议?”
江昭挑眉,点了点头,倒也不是特别意外。
二十四功臣的人选,核心决策权肯定是完全掌握在官家手上,没有臣子能直接制 定核心名单。
这一点,就跟唐太宗选二十四凌烟阁臣的一样的道理。
一方面,功臣人选的定夺,注定是以皇帝为绝对核心。
另一方面,臣子制定核心名单,未免有失公允。
不过,臣子没有制定权,却有建议权。
也即,可能通过建议影响皇帝的判断。特别是在关于“谁能入阁”上面,臣子的建议颇为重要。君王定夺大局,更多的其实是在具体的排名上面。
当然,这种建议仅仅是“个人建议”。
凡此过程中,断然是不能有任何派系之争。
最终公布的名单,也不能有太大争议,否则就是在打皇帝的脸。
“小殿下,可要御书房?”江昭淡淡回望过去。
“不去不去。”赵伸连连摇头。
他还等着喝奶茶呢!
“太傅尽管去吧,伸儿留在昭文殿做题。”赵伸乖乖道。
“也好。”
江昭一脸的欣慰样。
御书房。
窗棂半掩,檀香袅袅。
隐隐中,却是有一股发苦的药香味。
“微臣,拜见陛下。”甫入其中,江昭抬手一礼。
“免了。”
赵策英摇着头,招了招手:“都坐吧。”
却是书房中还有几人。
文臣一方,有韩绛、元绛、张方平、王珪、余靖五位内阁大学士。
武将一方,有顾廷烨、王韶、石元孙三位枢密副使。
至于梁国公王克延,尚镇守于西南都护府。
忠敬侯郑顺,则是生了一点小病。没办法,太苦了!近几年,大军连连辗转,五六十岁的老人,实在是有点承受不住莫大压力。
生点病,也实属是意料之中。
此外,还有外戚一方,为司空曹佾、国舅向宗良。
“都说一说吧。”
赵策英向下望去,平和道:“该如何选,方可不至于有沧海遗珠之恨?”
几位内阁大学士沉吟着,相视一眼,都没有说话。
其余的武将、外戚,自然就更是没有说话的余地。
“自太祖皇帝至今,累有百年国祚,五代君王。”江昭心有稿腹,建议道:“或 可一代挑出来十人,合五十人。”“其后,再从五十人中剔去一半,即为二十四功臣。”江昭的思路很明显。
先选出有资格入阁的人。
至于说,具体的排名问题?
那是皇帝的才能决定的事情。
“嗯!“
赵策英沉吟着,点头道:“可。”
老实说,这种法子有缺陷。
万一某一代的臣子水平高得过于离谱,导致前十几名都是可入昭勋阁的高手,那 就可能会有沧海遗珠之恨。
但是,这种可能性有吗?
没有!
大周百年国祚,真正的名臣辈出,注定是光复燕云十六州的这一代。
但,就算是光复了燕云十六州的这一代人,估摸着也就不到十人可入昭勋阁。
“太祖皇帝年间,何人可为前十?”
赵策英大袖一挥:“诸位,大可直言。若有异议,也大可提出,定要让功臣人选 公平公正。”
近十人,连连称是。
其后,江昭沉吟着,开口建议道:“赵普。”作为开国宰相,陈桥兵变的策划者,“先南后北”统一战略的制定者,这位是必定入昭勋阁的人选。
且不说功绩不凡,就单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也足以让其位列一席。毕竟,官家建昭勋阁,肯定是希望其与凌烟阁一样,名传千古,含金量十足,而非是与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一样,名声低、水平也低,名不副实。
“潘美。”顾廷烨沉吟着,开口道。作为灭南汉、南唐两国的的主要将领,潘美的功绩无可置疑,可谓相当不俗。兼而一些类似于《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家将演义》的杂剧还没有被创作传 开,其名声尚未被毁,自然也就还没有被传为奸臣,自可名列一席。
其实,潘美名义上是太宗皇帝年间的人。
主要就是潘美享受的是太宗皇帝的太庙庭。
不过,也仅仅是名义上而已。
文臣武将,实际上还是都认为潘美是太祖一朝的人。
无它,潘美的主要功绩就是在太祖一朝。
于太宗一朝,其功绩反而是稀松平常。
“石守信。”王韶沉吟道。
这位是陈桥兵变的核心人物之一,且还是太祖皇帝的“义社十兄弟”之一。
无论是功绩,亦或是资历,都是一等一的水平。
“曹彬。”国舅向宗良主动提道。作为灭南唐、后蜀的主帅,曹彬被誉为“大周第一良将”,以仁厚著称。太祖一朝,仅赵普、曹彬二人配享太庙庭。
如此,曹彬自可位列一席。
“张令铎。”
“高怀德。”
“王审琦。”
一道又一道人名,相继被点了出来。
约莫两炷香左右,太祖一朝的十大功臣,就一一被挑了出来。赵普、曹彬、潘美、石守信、张令铎、高怀德、王审琦、慕容延钊、韩重赟、李处耘!
一文九武!
其中,不乏有跟赵普、曹彬一样功绩较为不俗的人,例如王审琦。
王审琦此人,乃是陈桥兵变的核心将领,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位列“义社十兄弟”之一。不过,除了王审琦以外,其余的人都较为“普通”。不出意外,都是毫无争议的得被淘汰的人选。
这也不奇怪。
究其缘由,主要还是“不出挑”的问题。
太祖皇帝是陈桥兵变,受到将士拥立,从而黄袍加身。
这就使得,太祖皇帝的上位过程,其实相当和平。
既没有西汉楚汉相争的大规模、大场面,也没有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惊心动魄。太过和平,注定了臣子不会有太多的表现机会,从而导致“不出挑”,根本没有一件值得千古传颂的佳话,亦或是特别值得称道的大功绩。“太宗皇帝年间,何人可位列前十?”赵策英拾起朱笔,记下名字,继续问道。
“吕端。”江昭开头道。
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句话颇有含金量,愣是堪比千古佳话。
就凭着这一句话,就可让吕端位列太宗朝的前十。
“李继隆。”王韶扶手正坐,平静道。
相较于文臣而已,武将罕有佳话。
既然没有佳话,自然是得论功绩。
作为太宗朝名将,李继隆两败契丹、平定李继迁叛乱,且还是后续澶渊之战的核心指挥官员。无论是资历,亦或是功绩,都算不凡。“宋琪。”
“李沆。”
“石熙载。”
三柱香左右,十大名臣,一一列齐。
九文一武!相较于太祖一朝,太宗一朝无疑是人才济济,无论是政绩、功绩,亦或是名声,
吕端、李继隆、吕蒙正、宋琪、张齐贤、李沆、石熙载、薛居正、向敏中、王显 都相当不俗。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入仕六年即宰执天下的吕蒙正,编篡《旧五代史》的薛居正,两次大败契丹人的李继隆 当然,所谓的声名不低,肯定是只限于大周一朝。
若是将以上人都放到千年历史之中,除了吕端可能会有点名气以外,其余人估计都是寂寂无名,堪称查无此人。除此以外,唯一值得关注的或许就是九文一武的阵容。太祖一朝,一文九武。
太宗一朝,九文一武。
堪称是惊天大逆转!“真宗皇帝年间,何人可入前十?”赵策英继续问道。“寇准。”江昭平和道。
这位是真正的名相,主导了檀渊之战,且为抗辽核心,就算是千年以后,也是有 望人尽皆知的存在。
“王旦。”文渊阁大学士元绛插话道。作为配享真宗太庙庭者,且还主编了《两朝国史》,王旦自有一席之地。“丁渭。”“毕士安。”
“吕夷简。”
约莫两柱香左右,真宗一朝可名列前十的大臣,也被列了出来。
寇准、丁渭、王旦、王曾、毕士安、吕夷简、鲁宗道、陈尧佐、马知节、张知白!其中,除了较为有名的寇准、丁渭以外,王旦是配享太庙者,王曾为连中三元者 ,鲁宗道为谏官入阁,都颇为不凡。
唯一的缺点,或许就是没有武将。
十人,皆为文臣!
以至于,就连王韶、顾廷烨二人都没有开口说话。
没办法,真宗一朝,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
文臣治世的时代,注定了武将难有出头的机会。
若是没有人护着,越是出头,遭到的打压和针对就越是狠厉。
此外,本该还有一人可入围前十,但却都默契的没有人提出来。
王祐!
作为配享太庙者,王老太师肯定有一定的捡漏嫌疑。不过,好歹也是配享太庙的人物,实力还是有一点的。就算是看着太庙的面子上,其也是稳稳的入围前十。
被移出去了!
“先帝年间,何人可为前十?”赵策英记下名字,继续问道。
“范仲淹。”江昭平和道。作为改革弊政的核心人物,不管成功与否,都注定会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毕竟,改革弊政,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勇气行径。
“狄青。”
“张辅。”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继说道。
“包拯。”
“韩大相公。”
“富弼。”
范仲淹、狄青、张辅、晏殊、韩章、包拯、富弼、文彦博、曾公亮、欧阳修!
八文二武!
老实说,先帝年间的确是名士辈出。
凡此十人,都是相当有名,单就名声而言,起码高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的人 赵策英沉吟着,扫向众人:“轮到朕这一朝了,谁人可入前十?”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花雪飘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