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两百二十二章大唐武经,布武天下

  “喔叽叽叽叽!”

  短促而尖锐的叫声在商国王宫中不断回荡,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满殿乱窜的几只‘人立鸟’身上。

  “这是什么玩意?”

  李治嘴角抽搐了下,指着面前人立而行的大鸟问道。

  “这是大商玄兵沿玄水(巴拉圭河)一路向东,在那片被冰雪覆盖的冻土中发现的生物。”

  “不仅如此,那片大陆上还生活着许多兽类,全都是我们不曾发现过的。”

  “这片冻土非常广阔,恐怕不只是和我国接壤,江国、纪国应该也都发现了。”

  商国相李敬玄一丝不苟的汇报道。

  经过数日的探马侦骑游弋,商国总算是将现在的处境大致摸清楚了。

  位于东部的地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融入了一大片冰原,西边仍然是汪洋大海。

  “臣建议立即派人前往新陆地圈地跑马。”

  商国御史大夫李义府提出了一个建议。

  “御史大夫此言差矣!”

  国尉刘祥道连忙打断了他。

  “国尉何意?”

  眉头微皱,李治的目光落在了刘祥道身上。

  在这个时候,商国若是不趁机圈地跑马,等到江国、纪国来做,一切就都晚了。

  “还是请车骑将军为王上解答吧。”

  国尉刘祥道开口道。

  车骑将军高季辅面色凝重道:“这片冻土大陆并非全然是土地。”

  “首先是冰川,其次是厚重的冻土层,目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化。”

  “临近我国的并不是冻土,而恰恰是冰川,以这样的速度,要不了数月,全都会融化。”

  “末将以为当务之急并非跑马圈地,而是打造海船,时时刻刻监察冻土的变化,一旦冻土全部融化,那才是我国需要动手的时机。”

  ‘咯噔!’

  顿时,在场商国重臣都不由得面色骤变。

  冻土层和冰川的差别可太大了,前者只是土壤上面结冰,后者就不一样了,那本来就是水。

  “臣有罪!”

  李义府有些后怕的告罪。

  要不是刘祥道打断了他,商国真的派人上去跑马圈地,必将迎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不知者不怪,御史大夫也是为了商国着想,此事就此揭过。”

  “现在要讨论的是这场变化对我国而言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大手一挥,李治直接将李义府的事情翻篇,询问道。

  “臣以为这不单单是商洲,应该是整个世界的变化。”

  “或许和陛下建立运朝有关,我们需要对四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应调集巡鹰,对周遭进行探查。”

  提及此,骠骑将军张文瓘的目光投向了中尉薛元超。

  同殷国一样,商国也得到了李承乾的一些扶持,一大批天生精神力强大的印第安人被传授《御兽诀》,与商洲许多独有的生物签署了契约,这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飞禽:康多兀鹫。

  生活在王山(安第斯山脉)中的它,体长四尺,翼展可超过一丈,栖息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岩壁上,善于翱翔,能借助山间的上升气流升高,并悄无声息地飞越沟壑大川。

  “中尉。”

  “此事交由你来办。”

  李治当机立断,做出了决定。

  “是。”

  中尉薛元超立即应道。

  远在大唐,太极宫,太极殿。

  历时数月,动用了一千具黄阶建造傀儡,耗费近万颗下品灵石,重新修筑的帝都长安无疑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单单是皇城面积就已经相当于之前的半个长安了。

  太极宫更是独领风骚,太极殿通体以汉白玉修筑,青石为基,红墙黄瓦,尽显皇室威严。

  “众卿!”

  俯瞰下首,李承乾坦然道:“世界已经升格,天地间滋生了微薄的灵气。”

  “这对于武者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喜讯,大量植物、兽类得到了灵气的滋养,药力更胜一筹。”

  “新的舆图已经测绘制定,来人,呈上来。”

  “诺。”

  左右内侍二话不说,当着满殿文武百官的面,一副前所未有的巨大地图被拉开。

  ‘啊这?’

  无数双眼睛直勾勾的注视着大地图,一个个露出了震惊之色。

  地图上画着的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大唐已经出现在了东边,隔着一片内海与商洲相望,夏洲完全融入了大陆之间,西侧是殷洲,东侧是极西之地。

  一条山脉从天南行省穿过吐蕃行省、波斯行省、安息行省、定南大都护府、平西大都护府,一直延伸至最北部的海洋,几乎将大唐所在的二十四行省与世界其它地方隔开,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事实上,昆仑山勾连了整个世界的地脉,整个大陆一共有两条主要的支脉,第一条便是隔绝大唐与其它地方的东山,最南端是中南半岛的若开山脉,连接大雪山(喜马拉雅山)、葱岭、波斯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原)、巴尔干半岛、阿尔卑斯山一直到孚日山脉(法兰西东部)。

  东山以东包括了亚欧大陆主体,除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巴黎盆地、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

  第二条就是西山,从波斯高原(伊朗高原)连接着东谯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乞力马扎罗山、炎山(德拉肯斯山脉),西山一直贯穿了殷洲、商洲中间,分别连接着帝山(落基山脉)、王山(安第斯山脉)。

  “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尚书令岑文本一眼就看出了地图上最重要的点。

  整个大陆调转了一个方向,大唐二十四行省及四大都护府主要的疆域都位于东山以东。

  原本北部的冻土层(西伯利亚)将会出现重大变化,漫长的冬季逐渐缩短时间,冻土层消融,从而变成可以耕种的沃土,这对于人口增长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而且,从地图上来看,大唐直接控制的版图达到了陆地的五分之二,陆地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大唐铁骑从陆地上就可以直达各个封国,具备绝对的掌控力。

  “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满朝文武百官陆续反应过来,纷纷高兴的出声。

  “拍马屁的话留着以后再说。”

  “现在先说一下大陆合一的问题。”

  “首先,取缔此前的殷洲、商洲等称谓,东山之东称为东洲,西山之北,称为北洲,原殷洲称为西洲,原商洲称为南洲,此为我大唐世界神洲大地。”

  “东洲、北洲、南洲之间的内海称之为伶仃洋。”

  “太史司掌天下舆图,重新勘定山川河流诸事交由太史司,尔后推行天下。”

  “臣领旨!”

  太史令高履行欣然出身,领受诏令。

  “大唐治下直辖疆域东西一万五千里,南北已至六万里,幅员辽阔,地广人稀。”

  “核心疆域为二十四行省,迁靖北大都护、平国公贺兰楚石为瀚北大行台尚书令,掌军政,置三十万兵。”

  “迁平西大都护、榆国公宋君明为西漠大行台尚书令,掌军政,置三十万兵。”

  “迁定南大都护、谯国公柴哲威为南荒大行台尚书令,掌军政,置三十万兵。”

  “迁雪原大都护、吐蕃郡公论钦陵为东陆大都护、大都督,掌三十万兵。”

  “原身毒巡阅使、勋国公张士贵迁北洲巡阅使,原商洲巡阅使、鄂国公尉迟恭迁西洲巡阅使,原殷洲巡阅使、卢国公程知节迁南洲巡阅使。”

  接着,李承乾下达了多道诏书。

  “陛下圣明。”

  众臣无不表示赞同。

  瀚北尚且还有此前征服的日耳曼、维京、斯拉夫等蛮族,西漠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经的阿拉伯半岛,西山横在北边,地形、气候会有所改变,但改变也许不大,原有的沙漠依旧还在,融合了东南亚诸岛、澳洲的南荒,甚至都称不上地广人稀,有得只是那些土著。

  因而,在这些地方设立大行台尚书令,不单单是为了防御,更是为了治理一方,至少开拓这些地方需要时间的等待,这和以往设立的大都护府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东陆大都护、大都督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居高临下俯瞰身毒诸国,只需要管军队即可。

  三个巡阅使的设立一样如此,起到的是大唐对诸国的威慑作用,确保诸国集中全部力量开拓诸天万界,不至于内斗白白浪费了实力。

  “太学祭酒何在?”

  “陛下。”

  孔颖达、李靖站出身来。

  ‘唰!!!’

  一本玉书随之漂浮在二人面前。

  “这是《大唐武经》,记有三百六十种由浅入深的武道筑基法门,每一种法门都可以突破先天。”

  “此外,兵书战策、锻体战技均记载其上。”

  “即日起,大唐明立武道,即后天四步:炼体,淬皮,易筋、锻骨,而后有先天、先天境、大宗师、换血境、通窍境、法相境、万象境、造化境、天人境。”

  “朕将下诏,布武天下,凡年满十六岁少年,即可从县衙领取《五禽戏》、《八段锦》、《金刚功》其一。”

  “三门功法皆易学难精,有强身健体之功效,修炼至高深者,可堪破后天四步,臻至后天巅峰。”

  “《大唐武经》珍藏于太学武院,非殿试上榜者不可轻授。”

  “通过县试,授予童生者,士子可从县衙领取一柄精钢打造的八面汉剑,武生则是精钢横刀。”

  “我大唐从今以后,不需要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目光如炬,李承乾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太极殿中回响,振聋发聩。

  “是。”

  太学右祭酒李靖上前一步,恭敬的接过玉书,这可是武院立足之本。

  “陛下。”

  “士子本就不及武生强健。”

  “若一味的苛求他们在武道上的精进,恐.”

  太学左祭酒孔颖达欲言又止。

  不只是他,殿内的其它文官同样面色踌躇不已,十年寒窗苦读已是耗尽心力气血,再要像武生一样武道精进如斯,这未免太苛刻了。

  “朕明白孔师之意。”

  李承乾持弟子之礼,语气温和的解释道:“朕并非要求文人士子一定要像武生一样肉身强悍,来日执掌千军万马,纵横披靡,所向无敌。”

  “只是如今世界已升格,诞生了微薄的灵气,这些灵气可以促生草药,亦可为野兽开智。”

  “这也是朕为什么要布武天下的理由,若不习武强身,行走荒野,遭到野兽袭击,如何应对?”

  “精钢打造的八面汉剑不只是一个摆设,而是希望这些通过县试、郡试、州试的文人士子能够平平安安的赶赴帝都参加会试。”

  “老臣愚钝,无法体会陛下之意,惭愧。”

  听到这,孔颖达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李承乾,老脸上不免露出了懊悔之色。

  经过大半年的调整,礼部、吏部、太学一并筹谋,大唐科考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即县设县学,置县试,郡设郡学,置郡试,行省设州学,置州试,帝都长安设太学,东都洛阳、南都建康设国子监。

  科举分为县试、郡试、州试、会试、殿试,县试在县城举行,通过者谓之童生,郡试在郡府举行,通过者谓之秀才,州试在省治举行,通过者谓之举人,会试通过者允参加殿试,殿试榜上录名者谓之进士,进士头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各级科考根据人口、参试名额取士,如县试参与千人,取五十人为童生,再取二十人为庠生,庠生可入县学就读,由县衙提供膳食,参与下一年的县试。

  郡试取五十人为秀才,则取二十人为廪生,入郡学,州试取五十人为举人,则取二十人为贡生,入州学。

  会试三年一次,每次只取三百人参与殿试,一甲3人,二甲90人,三甲207人,一甲入太史司,二甲授县令,三甲授县丞,会试还会取九百人为监生,监生拥有就读太学、国子监的机会,各择其一。

  大唐一亿四千万人里面每年才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可以从科举中脱颖而出,层层培养递进,但凡一个身陨都是非常大的损失。

  请:m.badaoge.org

梦想岛中文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