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
苏泽要弹劾王廷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是左都御史,都察院的大司宪。
都察院是太祖朱元璋亲自设计的纠察机关,也有一套和其他官署衙门不同的制度。
每一个都察院的御史,入职后都有自己的印章,都察院御史可以随时上书弹劾大臣,这就是都察院的纠察权。
当然,这个权力已经被苏泽用考成法限制了很多了,如今都察院不能风闻言事,必须要递交证据才能弹劾大臣。
除此之外,都察院还有两种弹劾方式。
一种是联道弹劾。
督查御史按照大明十三道一一对应设立,每一个道还有各自的“道御史印”,由一个道的资深御史,也就是该道御史中年资最深的御史保管。
如果一个道的御史都联合起来上书弹劾,加盖“道御史印”,就是联道弹劾。
这就是非常有力的政治事件了,被弹劾的官员一般就要上书请罪自辨了。
接下来就是这次的,十三道御史全部都联合起来,加盖了都察院的大印,这就是联院弹劾了。
这就是巨大的压力了,这时候阁部重臣如果被弹劾,都要上书请辞,暂时交出权力,这叫做“避位待参”,也就是让出自己的位置等待被弹劾。
这套体系其实本来也是不错的政治设计,通过官职不高的都察院,可以制约到最顶级的官员,也可以对高级官员形成监督。
但是这套方法还是被玩坏了。
这个系统有一个BUG,就是都察院可以不停的上疏弹劾。
都察院御史很快发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瘫痪内阁。
这样的事情就发生过几次,最严重的一次都察院瘫痪了内阁长达两个月,最后还是皇帝出手,更换了时任左都御史,才压下了那次朝争。
这也是内阁首辅都要控制都察院的原因。
但是高拱上台时间不长,而且他长期执掌吏部,在官员中的人缘也不太好。
加上都察院被苏泽长期打压,也让高拱放松了警惕,没有及时清理都察院。
而这一次皇帝病情的事情,确实也是朝野关注,都察院也占据了大义。
所以高拱才被偷袭得手。
但是都察院本身也不止这么一个BUG。
要联院上书,需要集齐十三道资深都察御史的大印之外,还需要王廷这个左都御史的大印。
而大明朝也有一个规矩,一旦官员下野,部门大印就要封存,等待继任者到任才能启用。
苏泽知道,这位左都御史早就有辞职的意思了,既然这样,那苏泽自然也乐意帮他一下,让他在这个时候辞职下野。
只要王廷这个大司宪下野,那都察院的大印就要被封存。
那以现在朝局的混乱程度,想要迅速选出一任新的左都御史,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只要解决了联院上书的问题,以高拱的手腕和能力,肯定能收拾都察院的。
这下子苏泽也明白高拱为何要先改革吏治,完成制度改革后再进行财税改革了。
大明的官僚体系的BUG实在是太多了,想要做事实在是太难了。
堂堂内阁首辅,高拱这个时候隐瞒皇帝的病情,在政治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事情,也会被都察院攻击。
那如果是更大规模的改革,各种明里暗里的抵抗就更多了。
如果不能理顺官僚体系,仅仅靠个人的手腕和威望进行财税改革,那就是原时空张居正的改革结果。
一条鞭法的改革在张居正手里是成功的,但是他死后立刻被反攻倒算,原本试图减税的改革,反而增加了民间赋税,失控的官僚体系一路狂飙,最后坠向深渊。
《苏泽弹劾王廷奏疏》
弹劾奏疏的格式固定,写上谁弹劾谁就行了。
而弹劾的内容也简单,无外乎王廷担任左都御史无所作为,尸位素餐,都察院风气不正之类的话。
等写完之后,苏泽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苏泽弹劾王廷奏疏》递送内阁。
高拱正在被都察院弹劾,避嫌不能发表意见,内阁交给张居正主持。
张居正强烈反对你的奏疏,认为在如此朝堂动荡的时候,不能随意处置大臣。
赵贞吉和雷礼没有表达意见。
殷士儋想要支持的奏疏,却被张居正以“此非教育务”也,驳回了他发言的权利。
最后内阁形成以张居正为主的一致意见,反对你弹劾王廷的奏疏。
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270。
若要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5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自然是毫不犹疑的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770点,请尽快完成上书,等候奏疏生效。
苏泽看着模拟结果,如果自己没有系统,这份奏疏在内阁就要被拦住了。
如果没有金手指,自己根本没办法和这帮老狐狸斗。
还得练啊!
内阁。
高拱被都察院院联弹劾后,高拱立刻上书归家待参。
张居正接手了内阁的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通政使李一元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之中。
看完了苏泽的奏疏,张居正也仿效高拱,咳嗽了一下说道:
“诸位阁老,苏子霖这份奏疏,大家议一议吧。”
苏泽这次奏疏很短,众人很快就看完了。
在座的都是政治斗争的老手了,苏泽这一招都能看得明白,这是苏泽出手帮助他的师相高拱了。
张居正此时也有些后悔。
他后悔的是,当时李一元奏请让苏泽去通政司负责邮政的时候,自己为什么不阻止。
现在让苏泽到了通政司这个要害部门,高拱是如虎添翼了。
看来去通政司是苏泽自己选的,此子当真是谋划深远啊。
只可惜!
张居正收起杂乱的心思,这道奏疏必然不能通过。
张居正等大家都看完了之后,这才说道:
“本官以为朝廷正值多事之时,苏子霖弹劾左都御史,会引起朝廷更大的风波。”
“本官反对苏子霖这份奏疏,左都御史王廷是要保的。”
张居正说完,他的目光就落在了赵贞吉的身上。
这是朝廷的人事,所以雷礼和殷士儋是不能发表意见的。
高拱已经归家待参了,那内阁中能反对自己的,就是三辅赵贞吉了。
只要赵贞吉保持沉默,那内阁就能达成一致意见。
而如今隆庆皇帝这个情况,只要内阁能达成一致,皇帝肯定是不会同意苏泽的奏疏。
赵贞吉皱着眉。
赵贞吉不喜欢高拱,但是他同样不喜欢张居正。
看到赵贞吉沉默,张居正就准备一锤定音,这时候殷士儋说道:
“且慢。”
张居正看到殷士儋准备表态,他立刻打断道:
“殷阁老,此非教育务。”
这下子殷士儋的脸色涨红,张居正这么说等于直接打脸了!
张居正等于说,这不是教育事务,他这个教育专务大臣没有资格发言!
殷士儋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张居正却依然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这下子就连赵贞吉也有些看不过去了。
赵贞吉说道:
“张阁老,朝廷纲宪大事,难道殷阁老都不能发言吗?”
张居正看向赵贞吉,就连雷礼的表情也不太好看,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过于独断专行了。
张居正也开始反省自己,如果是别人的奏疏,大可以让殷士儋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不让他署名就是了。
也许是事关苏泽,这让自己失态了。
张居正咳嗽了一下说道:
“赵阁老说的没错,那就请殷阁老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吧。”
这时候目光又落在了殷士儋的身上。
经过这么一场风波,又是一阵子时间过去。
内阁中陷入到沉寂之中。
其实本来殷士儋也没什么好说的。
他虽然和高拱结盟,但是苏泽突然弹劾左都御史王廷,其实也不占什么理。
殷士儋表示一下支持,也就算是能向高拱表态了。
但是张居正如此蛮横的作风,让殷士儋彻底不满。
不知道为什么,殷士儋突然灵光闪现。
他喊来自己身边的中书舍人,交代了对方一些事情,接着就继续保持沉默。
就在张居正的耐心快要消耗完毕的时候,殷士儋身边的中书舍人回到内阁。
他附耳在殷士儋边上说了几句,这下子殷士儋的眼神都亮了。
他回头看向张居正,这让张居正感觉到了不妙。
殷士儋清了清嗓子说道:
“刚刚本官派遣中书科去打听了。”
“都察院并没有举行开衙仪式,今日左都御史王廷也是在家称病的,没有去都察院。”
殷士儋说完,整个内阁都沉寂了下来。
赵贞吉立刻说道:
“既然都察院没有开衙,那都察院的大印是什么时候盖的?”
张居正这下子明白完蛋了。
左都御史王廷经常称病,但有时候都察院又需要官印,所以都察院内有很多空印的奏疏。
张居正也没想到,这帮御史竟然如此不周密!
空印可不是小事情!
明初有一个大案,就是“空印案”。
为防官吏贪污危害朝纲,朱元璋规定,地方官府每年须派计吏前往中央户部,核对包括田赋、税收及军事开支在内的财政收支。
户部审核后,遇有钱粮不符合之处,就要驳回重新填造。
但省府到户部的路途遥远,所以上计吏多持空印文书,若遇到户部驳回,随即改正,此种行为成为当时惯例。
洪武九年,朱元璋核查全国财政收支的账册,发现预先盖印空白账册之事,对此大为震惊,认定地方官员会借此贪污钱粮,遂下令严惩,将主印官员皆处死,辅佐官员以下杖打一百。
这件事成为明初大案,这之后各级衙门对于印章的管理都非常严格。
而因为管理印章不严被罢官的官员也相当多。
王廷为了方便自己请假,但是又怕被下面的御史打扰,所以准备了很多加盖了都察院大印的空白奏疏在都察院。
这样做其实也是正常的,反正王廷也无法控制都察院,他在不在都察院,面对这类奏疏也只能盖章。
但是你的奏疏是正月十六上的,正月十六都察院连一个开衙的仪式都没有,大印还都被封存着,就用空印的奏疏来弹劾当朝首辅!
殷士儋说道:
“老夫之前看都察院的弹劾奏疏,都察院的大印和其他的印章颜色不同,原来是盖章的时间不同。”
“左都御史王廷保管官印不利,留空印在院内,视朝廷法度官印于儿戏!”
“本官也要上书弹劾他!”
到了这里,张居正也明白,都察院这次是大势已去。
因为“空印案”的缘故,官印问题是朝廷的大事。
虽然现在不会因为空印杀官员了,但是罢官是肯定要罢官的。
历史上,仅仅是因为盖错印章,而被罢官的大明大臣都有不少。
王廷不仅仅是盖错印章,而是在都察院留下空印,那苏泽弹劾他“尸位素餐”,那也不为过了。
甚至不仅仅是王廷,就连那些联署上书的资深御史,他们使用空印奏疏,也要受到惩罚。
这场针对高拱的出招,竟然就被苏泽轻易化解了!
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张居正也不再犹豫,他说道:
“左都御史王廷保管官印不利,苏子霖所奏无误,本官也支持他弹劾。”
就这样,内阁发生逆转,四位阁臣全部支持弹劾王廷,殷士儋又让人附上了证据。
就这样,苏泽一份奏疏,左都御史王廷倒台,都察院也瞬间落入下风,高拱很快就要重新回到内阁。
张居正暗暗叹息,经过这件事,高拱必然会清理都察院,换上几个他信任的资深御史上去。
这样一来,这一招院属弹劾的招数就无法再用了。
不过张居正也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既然这次的进攻被挫败了,那就准备下一轮好了。
张居正环视了一圈,又说道:
“但都察院乃是台宪总纲,如此多事之秋,也需要都察院弹压官场。”
“所以王廷去职之后,都察院还是需要一个掌舵的人。”
张居正清了清嗓子说道:
“本官建议佥都御史,应天巡抚海瑞回朝,执掌都察院,诸位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