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八十二章 欢度佳节

  12月24日,平安夜。

  实验室六人一同吃完晚饭后,许秋和韩嘉莹在北区食堂门口,同其他人分道扬镳。

  他们两人返回材料一楼,段云朝北区体育馆的方向走去,而陈婉清、吴菲菲、田晴她们则各自回寝室休息。

  达到216房间。

  学妹抢先一步走到她的座位上,拎起她的浅粉色布制书包。

  “师兄,送给你的平安夜礼物。”她从包中取出来一个礼盒装的苹果,递给许秋。

  许秋下意识的接过苹果,而后习惯性的道了一声谢谢。

  他对节日的概念很模糊,哪怕是生日也只是应付的过一下,进入大学以来很少收到节日礼物。

  当然这和他的社交圈比较窄,以及长期单身有很大的关系。

  盯着手中的苹果,许秋开始寻思,学妹送他礼物应该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吧。

  他左右看看,韩嘉莹给其他人办公桌位置上,也各自摆了一个苹果礼盒。

  从外观上看,和他手上的这个一模一样。

  他隐隐感觉有一丝失落,毕竟,谁不想成为特殊的、被偏爱的那一个呢。

  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将脑海中的杂念挥去,动手拆开礼盒包装。

  在许秋的印象中,平安夜的苹果是要当天吃掉的,寓意着平安。

  包装拆掉后,礼盒的内部是一只红彤彤的大苹果,卖相还不错,旁边还夹着一张纸片一类的东西。

  他忙拿出来查看,那是一张手写的贺卡,上面写着:

  “祝:师兄科研有成,多发文章。”后面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爱心。

  许秋抬头,刚好遇上学妹的视线,两人对视了一眼。

  他不动声色的把贺卡收在内侧口袋中。

  单单一张贺卡,也代表不了什么吧。

  他没再多想,拿着苹果,走到到室内的手龙头处冲了冲、搓了搓表皮,然后在水槽中甩干表面的水分,大大的啃了一口。

  入口甘甜,回味无穷。

  小时候,他也在农村里待过一段时间,像苹果、梨这类带皮的水果,就是这么处理的,没那么多讲究。

  犹记得那时母亲还告诉他“苹果的营养都在皮上,要带皮吃最好。”

  又啃了几口苹果,许秋突然想起了一个细节。

  韩嘉莹拿出来的苹果,桌子上有四个,加上他手中的,一共有五个,也就是说,学妹自己是没有的。

  “苹果味道不错,对了,你没有给自己买吗?”许秋问道。

  “我,我把自己的给忘记了。”韩嘉莹吐了吐舌头。

  “唔…”他又咬了一口苹果,含糊道。

  仔细想想,自己送自己礼物,确实有些怪怪的。

  许秋快速把苹果啃完,随手批上一件大衣,说道:“我出去一趟。”

  “嗯嗯。”韩嘉莹回应了一句,神色中流露出期待。

  离材料一楼最近的水果店是“北区水果店”,它开在连接北区和本部的必经之路上。

  这里的人流量很大,房租自然很贵,物价当然也很高,平均比外面贵一倍左右,因此它也被学生们称之为黑店。

  除非特殊情况,许秋是不会在校内水果店买水果的。

  不过,现在就是特殊情况。

  许秋步行走了不到五分钟,到到了北区水果店的店面前。

  店内显眼的位置,摆着一排排的礼盒装苹果。

  店老板笑呵呵的迎了上来,男生这个时间点来,大概率能够做成一单生意。

  “老板,这苹果怎么卖?”许秋指着苹果礼盒,问道。

  “二十块钱一个,要几个?”店老板不紧不慢道。

  不愧是黑店啊,平常的价格就够黑了,现在趁着节日居然涨到二十块一个了。

  许秋暗自吐槽了一番,但还是咬咬牙,说道:“来一个,两个…算了来八个吧。”

  本来他只是想给韩嘉莹买一个作为回礼的。

  后来想到了学姐也没少帮他忙,于情于理也应该给她买一个。

  又考虑到既然都给学姐买了,课题组里的其他成员也不能落下,毕竟对他都还是不错的。

  而课题组成员都送了,魏老师也得送吧。

  虽然他那个年龄可能已经不太在意这些了,但推己及人,能收到一份节日礼物他至少也会开心一下的。

  何况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魏老师在给课题组里的成员发福利,比如日常水果、零食、聚餐活动之类的。

  好像除了教师节时候,组里合资花了三百多,给魏老师买了一个室内景观作物,也就是高级一些的盆栽以外,就没给他送过节日礼物。

  最后,还有两个室友,本科这些年平平安安的度过了,必须要感谢室友们的不杀之恩,也要给他们一人安排一个。

  就这样,苹果礼盒的数量从一个、两个,不断增加到了八个。

  许秋心想,反正刚刚收到AM文章发表的5000块奖金,在请了两次客后,现在还剩下4000左右,再奢侈一把,花个一两百出去,也无妨。

  至于他自己,就没有考虑了。

  这种苹果附加了大量的“节日价值”,明显大幅度溢价。

  当做礼物送人还行,自己吃反而心疼的紧。

  在他内心思索期间,店老板已经把苹果礼盒装好了,统一放入了一个红色塑料袋内。

  “一共160元,扫码还是付现金?”店老板依旧不紧不慢道。

  “现金吧。”

  许秋把钱递给去,接过塑料袋,随后一路拎着,回到216。

  在进门前,他单抓出一个礼盒拿在手中,进门后便直接递给韩嘉莹,同时说道:

  “送你的平安夜礼物,我没有提前准备贺卡,便口头祝福一下吧,也祝学妹科研有成,多发文章。”

  “谢谢师兄”韩嘉莹开心的收下了苹果,随后她的眼瞳转了转,说道:

  “话说,师兄你这祝福有些不走心啊,怎么和我说的一模一样。”

  许秋放下手中的塑料袋,摊了摊手;“没办法,和科研相关的祝福语少的可怜啊,多发文章还是挺应景的,如果是陈婉清学姐或者段云师兄,我还能祝他们顺利毕业,又不像是婚礼祝福,可以一说一大堆,比如白头偕老,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什么的。”

  “好吧。”韩嘉莹似是勉强接受了这个理由,没有继续争辩,她拆开礼盒,取出里面的苹果,先用水流冲洗了一遍。

  之后很认真的用水果刀把苹果的皮削干净,然后小口啃了一下,说道:“嗯,师兄送的果然很好吃。”

  许秋笑着点点头,水果店虽然卖的贵,但至少品质还是可以的。

  平安夜之后的一天是圣诞节,这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魏老师之前在国外待的比较久,因此他沿袭部分了国外的习惯,在圣诞节当晚给课题组学生放了一晚上的假。

  许秋听学姐她们说,除了圣诞节外,万圣节的晚上也会放假。

  只是刚好今年的万圣节在周六,最终就不了了之。

  关于晚上的规划,实验室六人组讨论了一番,最终决定还是常规的吃吃饭,玩玩桌游。

  因为课题组里的众人,都比较乖,并没有夜生活很丰富的那种。

  如果是陶焱在场的话,说不定会给出不太一样的策划方案。

  于是,晚上五点半放假后,许秋他们先是去旁边的商业区,吃了顿疆省菜。

  点了一大桌的菜,有大盘鸡,娜帕里勇、石河子凉皮、羊肉手抓饭、火焰山羊肉串、牛奶饭、风味炒馕。

  人均70元,性价比还不错,就是有些偏素。

  七点钟整点,当他们快吃完的时候,恰好赶上了一场民族舞蹈表演。

  餐厅内部的食客,都朝着身着亮闪闪衣物的疆省姑娘,投去好奇的目光,段云更是看的津津有味。

  饭后,许秋他们在大学路上找了一家桌游店,店名叫做“女仆桌游”。

  据说这家店里确实是有女仆的,不过价格不便宜,而且通常是在白天出没,他们晚上去的时候,女仆们都下班了。

  因此他们就乖乖的找了个包房,选择了四十块一个人的普通套餐,一直玩到晚上十一点多。

  这种类似于团建的实验室活动,魏老师很少会参加,只提供经费,偶尔会在中途打个电话过来询问一下情况。

  按照他的话来说,“年轻人一起玩比较合适,我过去了你们放不开”。

  客观上来讲,也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最近,课题组内的总体科研节奏变慢了不少。

  往常组里的两个手套箱,尤其旋涂手套箱,都是不间断使用12个小时的,现在它的每日使用时间只有6个小时左右。

  一方面,忙碌了一个学期,临近放假,人们难免产生划水的想法。

  另一方面,许秋和韩嘉莹两人,忙于在院系和学校公共平台测试,很少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这两周,在许秋的带领下,韩嘉莹两个工作的数据基本补齐。

  学妹也要开始准备写她的第一篇文章。

  好在她在文献阅读方面一直都没有落下,阅读量虽然不及陈婉清和许秋,但怎么说也有上百篇。

  而且她的英文也不差,在写文章方面的优势不小。

  不过即便如此,她想把第一篇文章写出来,怎么也得要一个月的时间,毕竟是第一次嘛。

  从时间上来看,刚好可以趁放假前把文章投出去。

  说起文章,之前许秋和陈婉清两人各自投出去的文章,也在这周先后收到了消息。

  他的工作是“PBT4T的设计、合成与光电应用”,投的期刊是ACSAMI,返回的意见是“不用修改,建议直接接收”。

  待遇和当初吴菲菲投CM的那篇一样,一般直接接受的文章,都是有机会在更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的,也就是说投低了。

  这结果稍微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也能理解。

  因为许秋当时的想法就是快点把这工作发出去,防止被其他人截胡,所以确实是往低里去投的,为的就是早点发表把坑先给占上。

  走其他人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

  许秋今年的几篇文章都很顺利。

  到目前为止,两篇小改,一篇直接被接受,三篇均成功发表。

  他也在考虑,之后投文章的时候,在期刊选择上要不要更加激进一些。

  投文章本质上就是文章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博弈。

  作者的诉求很简单,文章发表的期刊档次越高越好,文章发表的速度越快越好。

  编辑的诉求相对复杂一些。

  一方面尽可能的希望把稿件留住,只要留住稿件对期刊公司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涉及到作者的版面费和读者的阅读费用。

  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期刊的整体水平,不能下降的太过厉害。

  因此,作者一般都是从高往低投,比如投AFM被拒,转投JMCA,再被拒就转投ACSAMI这样的顺序。

  当然,有正常人,自然也有一些玄学投稿的作者,从低往高投,ACSAMI拒了,投JMCA,再被拒,再投AFM这样的。

  不过,这种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最终都会被现实教做人。

  陈婉清的工作是“基于BDT、TT、BT的三元共轭共聚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电应用”,投的期刊是JMCA,返回的意见是小改。

  正常情况下,编辑第一次没有直接拒稿,而是给出了修改的意见,那就说明他对这个工作还是有一定认同的。

  只要好好按照意见修改,有八成以上的可能最终能够顺利发表,具体的差别无非是一次修改,或是多次修改。

  因此,当她先看到许秋文章被直接接收,后看到自己文章小改的结果后,只是稍微郁闷了一会儿,嘴角便重新挂上了笑容。

  等这篇JMCA接收后,她就有三篇二区文章了,加上现在手中正在写的一篇,就能凑够四篇了。

  现在她博士生涯才刚刚过半,毕业已经无忧,剩下的时间就有很多余地了。

  这段时间,陈婉清也在考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或许也该考虑冲刺一篇SCI一区了,不能一直做嘴强王者。

  要跳出“三元共混、三元共聚”这样的舒适圈,找一个新领域。

  比如,非富勒烯体系?

  可是,非富勒烯也做了十多年,一直都无法挑战传统富勒烯体系的地位,是不是说明这条路本身就走不通呢?

  纠结…

  请:m.laidudu

梦想岛中文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