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书页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33章 离子推进无人机定型,太强了

  “读取信息!”

  吐槽一下,陈易就选择粒子推进器的控制技术。

  大量的技术信息和公式原理在脑海里浮现。

  “这是一种芯片的设计图,还有电场和磁场的控制算法,算法涉及了磁场耦合N退相干,干涉等原理。”

  “这算法,感觉托卡马克装置也能使用,能够极大减少核聚变装置的磁场损耗,减少装置自身的能源消耗。”

  “不过要想完全发挥算法的性能,还需要特制的芯片......”

  花费了两个多小时。

  陈易大概理解消化读取的信息知识,眼里露出一丝感慨。

  “之前的脑电波虚拟意识机器,需要专用芯片才能完全发挥设计的性能,现在离子控制也需要专用芯片。

  可以想象。

  随着物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设备会需要专用的芯片。

  看来有时间,有必要弄个芯片生产线,自己造芯片。”

  陈易先在自己的计划表把这个事情记上,继续对离子推进器调整升级。

  这次调整升级的属性,是效率。

  读取技术信息,陈易发现。

  这是一种低电阻的导体材料技术,一种特殊的线圈构型。

  虽然比不上超导材料的零电阻。

  但比日常使用,低电阻的铜材料,还要低四個数量级有余,达到了1.34× 10^(-12)Ωm

  而这种特殊的线圈构型,通电产生的电磁场和离子的耦合性更好,对离子的约束和加速性能更加优越。

  简单理解,就是消耗更少的能量,获得更大的加速。

  一边是减少电阻损耗。

  另一边是提升加速效果。

  两者叠加,效率是目前天和空间站的HET-80霍尔推进器的百分之186。

  “强度和质量,不能单一调整升级,只能等碳纤维打印机买回来再试了。”

  先后调整了速度、控制、效率三个核心属性,读取技术信息,时间就已经过去半天。

  陈易出去吃了一个午饭。

  回来使用之前的无人机配件,还有通过张教授购买的雷达组件。

  重新调整制造了一批航电主控、通讯、雷达拍摄等配件。

  中午两点半,秦小渔带着送货人员,把购买的五辆三元锂电动车,还有两台高精度碳纤维3D打印机,以及两台3D金属联合打印机送了过来。

  碳纤维打印机,是市面上一种比较大型的机器。

  配合自动跟随工作台和自动高度仪,可打印的工件直径最大达到了2米。

  其中联合的打印机,有两组不同的打印喷头。

  一组负责打印金属组件,另一组可以联合打印塑料、碳纤维。

  这样的打印机,专门针对多种材料契合在一起的产品进行的设计。

  陈易正好拿来打印制造离子推进器。

  因为离子推进器内部产生电场的线圈,正好是契合在推进剂内部。

  “速度属性读取的技术,带来离子推进器的结构,电场布局,轨道布局等。

  控制属性读取的技术,带来了控制算法,虽然没有专用芯片,但通用芯片也能适用。

  效率属性读取的信息,带来一种新型导线材料,这个材料暂时没办法生产替换,但特殊的线圈构型却没有问题。

  这些技术全部组合起来,足够生产一台离子推进器的原型机。”

  陈易整理今天调整升级获取的技术,理清自己的思路之后,戴上虚拟头盔。

  旁边的电脑开机,打开CAD软件。

  大量的线条和结构工件,在陈易脑电波的虚拟控制之下,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开始绘制。

  不到一个小时。

  一左一右两台离子推进器,包括无人机的机身,这就被陈易绘制设计了出来。

  引擎的设计,涵道进气涵道经过调整,改换成进气冲压涵道,让高速性能更优越。

  机身的设计,是参考登月无人机高达40属性的机身,进行一定的放大和调整,确保机身的结构稳定和气动布局的性能。

  哒哒哒!

  电脑连通打印机,打印机的喷口开始喷出炙热的粉末。

  这些粉末按照一定的轨迹和高度比例堆砌到一起,在高温之下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个离子推进器和无人机机身的组件。

  花费了四个多小时,四台大型3D打印机全功率工作。

  终于在晚上七点,陈易要的全部无人机组件生产出来了。

  “碳纤维打造就是不一样,到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陈易拿起一块冷却好的组件,在手里掂了两下,感觉就一个字。

  ——轻。

  碳纤维的密度,一般在1.7。

  这听上去好像没多大感觉,但要知道,陈易之前使用最轻便的铝合金,普遍也要2.8。

  如果使用钛合金,密度一般达到4.5以上,其他的镍合金密度更是超过7.5。

  这样的密度差距,代表同样设计的一款无人机,使用钛合金重量100千克,换成碳纤维,重量最多就40千克。

  “怪不得,超跑都是使用碳纤维车身,这省下来的重量,无疑能更好地提升超跑的性能和圈速。”

  陈易感慨一声,拿起打印好的组件,还有花费四十多万叠加升级准备的通讯、雷达、液压轮组等配件,开始组装。

  组装完成,调整一下稳定属性,消除打印精度带来的问题。

  很快,一架使用离子推进,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无人机,出现在眼前。

  无人机的机翼和机身几乎融合在一起,形状就如同一个尖锐的三角形,类似于最新版的侦8或者对面的S72-黑鹰。

物品:离子推进无人机  属性:能源x0,速度x10.2(2.8),质量x21,稳定x35,强度x14,通讯x31.7,雷达拍摄x36.6,航电x34.5,美观x9.8......

  注:这是设计成熟,全世界独一台的离子推进飞行器。

  通过独特的电场加速室设计,配合强大的控制技术,代替常规化学发动机燃烧室的燃烧膨胀做功,让它成为了一款独一无二的电推无人机。

  别看它速度低,搭配高容量的能源模块,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加速,轻松超越现有的大气层内飞行器。

  “速度10.2,太空的速度也有2.8......这倒是一个惊喜,原本以为大气层内最多9点多,太空1点多。”

  陈易看着无人机的速度属性,心里露出几分意外。

  作为无人机的设计者,他自然清楚。

  10.2的速度,这是在低空打开冲压进气涵道,配合离子推进的速度。

  而2.8的速度,这是到了太空,没有外部进气,全靠离子推动的速度。

  “测试一下整机的重量和推力表现。”

  陈易抱起无人机往旁边的地秤走去,经过三次的反复测量,无人机的重量确定了。

  13.9公斤.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整合,结构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组件,还有替换碳纤维材料,整个无人机的重量,缩减到一个惊人的数值。

  哪怕后续装备上高能电池,离子推进剂,耐高温涂层,整机的重量也不会超过40公斤。

  “有点猛啊。”

  陈易露出几分惊喜,抱着无人机来到另一边的测试台,接上外部电源开始测试。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重复测试。

  最终,陈易确定了离子推进器在不同状态的推力数值。

  在低空低速的情况,喷射质量最大化,两台引擎并发的推力达到了8.46千牛,按40公斤的满载重量算,推重比达到惊人的一比二十一。

  喷射速度在亚音速阶段,两台引擎并发的推力是5.34千牛,推重比一比十三。

  喷射速度在超音速阶段,这时,因为速度进入冲压涵道的最大性能区间,两台引擎的推力不降反升,达到5.89千牛,推重比一比十五。

  这个推力提升,将从超音速一直持续到喷射速度3.5马赫,之后就是极速的衰减。

  等到了5马赫状态,两台引擎并发的推力就只剩下2.85千牛,推重比一比八。

  但无论是哪一种状态,只要是2万米高空以下,5马赫速度的范围内。

  这离子推进无人机的表现,都不会比之前的太空冲刺无人机弱。

  如果进入太空,续航时间和持续加速能力,更是吊打太空冲刺无人机,吊打登月无人机。

  “太强了!”

  “这半个月的学习和努力没白费!”

  陈易有些兴奋的呼喊:“今晚搞个超高能电池,再给无人机弄一层热障保护涂层,明天就能正式试飞!”

  PS:各位读者老爷,求推荐票,求月票,求追读!

梦想岛中文    这个文明很强,就是科技树有点歪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